CIPS青工委“走进苏州大学”暨大语言模型前沿进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 2025-11-13 发布者: 文章来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审核人: 浏览次数: 118

2025年11月8日,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CIPS)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CIPS青年工作委员会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在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大语言模型前沿进展研讨会”,旨在搭建高校师生与行业专家之间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互动与思想碰撞。

活动当天,多位来自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模型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不仅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行业动态,还与在场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解答疑问、启发思考。出席嘉宾阵容强大,包括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冯骁骋教授,青工委分区执委、国防科技大学田植良副研究员,青工委分区执委、中国人民大学林衍凯副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王秋锋教授,苏州大学周国栋教授、张栋副教授、龚晨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周夏冰副教授,以及昆明理工大学李英副教授和谭凯文副教授。本次活动由张栋和龚晨老师共同组织,张栋老师担任主持。

会议伊始,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负责人周国栋教授致欢迎辞。他热烈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并介绍了苏州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团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特色。周教授高度评价了CIPS青工委在促进学术交流、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方面的重要贡献。随后,冯骁骋教授全面介绍了青工委的职能与发展愿景,强调委员会将持续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推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在学术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围绕大模型技术的前沿议题作了精彩分享。

西交利物浦大学王秋锋教授以《大模型赋能数学推理:数据、方法与评估》为题,系统介绍了数学推理的研究背景,并从数据构建、方法创新与评估体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提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自动生成方法,并分享了基于神经符号的几何题求解技术及自动模型合并策略,有效提升了多模态几何题求解能力。在评估方面,王教授团队提出新评估范式MathCheck,并构建了MathCheck-GSM与MathCheck-GEO两个评测集,分别针对文本与多模态推理能力进行测评。实验表明,MathCheck能更准确地反映模型的真实推理水平,并为分析推理行为提供有力工具。

中国人民大学林衍凯副教授带来题为《面向通用智能的大模型自主智能体》的报告。他指出,大模型在理解与推理方面展现出革命性潜力,而构建具备自主行动能力的智能体是实现通用智能的关键一步。林教授深入剖析了智能体在泛化性、长程性与自主性方面面临的挑战,系统梳理了从模仿学习到探索学习的演进路径,并展望了智能体从“被动工具”向“主动助手”转型的未来趋势。

国防科技大学田植良副研究员以《基于大模型的认知安全计算》为题展开报告。他指出,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空间内容真伪难辨,对社会认知形成潜在风险。田研究员从大模型内容安全、生成过程安全及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等多个维度,探讨了认知安全计算的关键技术,涵盖可信内容生成、越狱攻击防御、内容检测与鉴伪等方向,并分享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冯骁骋教授作了《大语言模型幻觉挑战与缓解技术》的专题报告。冯教授指出,尽管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方面表现卓越,但其“幻觉”问题——即生成内容与事实、指令或上下文不一致——严重制约了模型的可靠性。报告系统阐释了幻觉的成因、检测方法与评估基准,探讨了多种缓解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本次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众多研究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专家们耐心解答,不仅阐释了前沿成果,也分享了研究方法与心得。本次研讨会营造了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有效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师生拓展研究视野、激发创新灵感提供了宝贵平台,也为未来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